本文目录:
常见的小孩意外有哪些
最佳答案:
- 烧烫伤:小孩对危险认知不足,容易被开水、热油、蒸汽等烫伤,或者接触到火源、高温物体导致烧伤。比如不小心碰倒开水瓶、伸手去摸正在加热的电熨斗等。若烫伤较轻,应立即用冷水浸泡30分钟,浸泡越早、水温越低效果越好(但不能低于零下6摄氏度) ,浸泡后可用鸡蛋清涂抹烫伤部位或涂上烫伤膏;若开水泼到衣服,且皮肤已粘牢,切忌强行脱去衣物,应用剪子小心剪开(剪衣服时注意先用冷水冲20 - 30分钟) ,必要时送医院急救治疗。
- 跌落:孩子活泼好动,喜欢攀爬。当在阳台、窗户边玩耍,或在高处没有防护的地方活动时,容易失足跌落。比如从没有安装防护栏的阳台翻落,从高处的滑梯上意外摔下等。家长应及时清除家中地面、台阶上容易造成绊倒的杂物,阳台、窗口不应摆放桌椅类物品,防止儿童攀爬,家中窗户宜安装防护装置。
- 溺水:在有水的地方,如游泳池、河边、池塘、浴缸等,若家长监管不到位,孩子就可能溺水。即使是浅水区,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也存在危险。如孩子在泳池边玩耍时不慎跌入水中,或是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到河边玩水。家长及学校应教育孩子远离无人看管的水域,切勿独自或结伴游泳或在水中嬉戏打闹,不要在水中吃东西;陪伴时,务必尽到看管义务。
- 误食:小孩好奇心强,可能会把一些小物品、药品、清洁剂等当成食物放入口中。像误吞纽扣电池、吃了过量的成人药品、喝下了家用的消毒水等。如果误服碘酒,应立即服米糊和稠米汤;如果误服止痒水,应多饮浓茶;如果误服了腐蚀性很强的来苏儿、消毒药水,应立即大量喝鸡蛋清、牛奶、稠米汤、豆浆或植物油,除以上应急处理,应立即带幼儿上医院救治。
- 触电:小孩若触摸插座、插头,摆弄电器设备,或将金属物品插入插座孔,就可能触电。比如用湿手去插电源插头,把铁丝插入插座。一旦发生触电,要将其移到通风较好的地方,解开其衣扣、裤带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;如孩子心跳、呼吸停止,要对其坚持长时间的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。
- 异物卡喉:吃饭时嬉笑打闹、边吃边跑,或把小玩具、小物件含在嘴里,都容易导致异物卡喉。比如吃果冻、花生米、瓜子时不小心呛入气管,玩耍时将小珠子、硬币等放入口中不慎卡住。如果是较小异物,可嘱咐儿童用手紧按无异物的鼻孔,用力擤,使异物排出;如年龄小的幼儿不会做,可用纸捻刺激鼻粘膜,使其打喷嚏,将异物排出;但异物在鼻腔时间长或用上述方法排不出来,不要自行挖取,应去医院取出异物。
- 交通事故:孩子在马路上行走、奔跑,不遵守交通规则,或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没有采取安全措施,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。如过马路不看红绿灯、在马路上追逐打闹,坐在电动车后座未佩戴安全头盔。家长应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,过马路时走斑马线、看红绿灯等,并发挥看护、监督儿童道路交通行为的责任,为孩子选择安全、稳定的交通工具,主动使用安全座椅、安全带、头盔 。
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有哪些?
2008年12月10日,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了一份最新报告:全世界每天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可预防的意外伤害,受伤死亡的5大原因是:车祸、溺水、烧伤或灼伤、摔落和中毒。
0-3岁幼儿常见意外有哪些
磕磕碰碰是肯定不可避免的,还有小心那些小东西别让孩子吸进气管,还有就是烫伤。
幼儿户外体育运动常见的意外事故有哪些
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,我们每天都要保证孩子们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,而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,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。首先,在运动前要检查场地,检查幼儿穿着。应先排除活动场地不安全因素。查看一下活动器械是否损坏,避免发生意外。穿得太多的幼儿要提醒稍微减少衣物方便运动。第二,活动前要“热身”。上午10时和下午3时为幼儿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。我们尽量安排孩子在这个时间段里面进行运动。在运动前,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,如揉揉脸和耳朵、搓搓手、转转手腕和脚腕、扭扭腰部与四肢。身体的肌肉、关节完全活动开后,再做强度稍大的运动,避免扭伤和拉伤。第三,活动中观察幼儿的状况。在活动中要掌握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,活动结束前又逐步减少这一原则。对于出汗量大的幼儿和体弱儿,活动时可给他们背后垫一块干毛巾,以便于汗水的吸收,避免活动后着凉。同时要保证适量的运动,活动量适宜时,幼儿面色红润,汗量不多,呼吸中速稍快,动作不失常态,情绪愉快,注意力集中。反之,幼儿活动后则脸色苍白,汗量很多,幼儿出现一副很疲劳的样子,表明活动量过大,应适当减少。第四,活动后要“冷身”。“冷身”运动即放松运动,从而使心肺放松、肌肉放松。运动后不能大量喝水,也不宜立即给孩子吃东西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。运动后不宜立刻脱衣服。老师可以用干毛巾擦干孩子身上的汗水。